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意义
(1)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
(3)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方法论意义。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意义
(1)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2)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
(3)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方法论意义。
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原因
(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国民革命的影响;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5)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政策正确。
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必要性
(1)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无产阶级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起来革命;
(3)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农村的统治相对薄弱。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
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
《新民主主义论》不仅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而且包括关于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新社会的内容,因而使‘新民主主义论’成为既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又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更加完整的理论。'
对新民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完整概括: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框架: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根本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重大价值
1.使全党在思想上达成了高度共识。
2.在理论上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3、在实践上取得了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实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的提出背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主要是毛泽东提出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元素与实践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1、以人为本
2、崇德重义
3、持中贵和
4、实践理性
伦理精神的核心:仁义
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德目:
孔子提倡智、仁、勇为三达德
孟子提倡仁、 义、礼、智四端
董仲舒倡导仁、义、礼、智、信五常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持中贵和:
1.以和为贵
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以“天人合一”思想最为典型。
2、中庸之道
实现和谐的根本途径。
实践理性 主要体现在
1、经世传统 即强调学问要为现实所用。
2求是学风 即强调要有真才实学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所决定的。
如何认识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发展进步提供战略规划和理论支撑。
地位和作用:
1、关于发展模式
另辟蹊径,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2、关于发展目标
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
3、关于发展战略
发展步骤:“三步走”发展战略——在两步走的基础上再走一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发展重点:经济发展一一 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4、关于发展动力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科技进步
邓小平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历史依据:
一、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
二、对亚非拉尤其是很多非洲国家,社会主义越搞越穷的反思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文革结束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力能够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二,是人民生活一天天的好起来
-----邓小平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
邓小平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
1、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者
2、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3、邓小平勇敢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
邓小平提出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
立足基本国情,突出经济建设,发展多种所有制,方式,坚持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设计发展战略,实行多种分配推动祖国统一,改善党的领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邓小平提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经济上:坚持公有制占主体、按劳分配占主体,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改造方法
用和平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一、统一战线
(1)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2)坚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扩大与非劳动人民的联盟。
(3)对资产阶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
1:建立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
(2)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2.在中国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世界上各种矛盾的焦点;
(2)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尤其是中国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
二、武装斗争
1.长期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武装斗争,是由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条件决定的)
2.人民军队建设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
3.军事战略战术原则
(1)战略方针与策略原则:
(2)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形式: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
(3)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
三、党的建设
中国革命胜利的深层原因
1人心向背
2经济基础
3政治对比
4军事消长
毛泽东思想主要创立者:热点焦点的问题
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的原因:第一,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者。第二,邓小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 第三,邓小平勇敢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