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目的
人生态度
人生价值
人生目的
人生态度
人生价值
1、人的本质问题
人的本质有历史性
学习中升华、内省完善、走路中养成
实践中锤炼
2018年3月11日宪法修改的原因:
修改宪法是为了更好的实施宪法,更好地发挥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作用。
第五次修改宪法的原因:
1、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必须坚决维护、长期坚持、全面贯彻
2、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取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
此次修宪是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第五次宪法修改:21条,12个方面的内容
修改内容:
1、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2、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
3、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关于国家权力分配与控制和公民权利保障的最高法律规范。
宪法规定的内容具有根本性
宪法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其他法律均不得违反宪法的规定及其确立的原则,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不产生法律效力
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严格
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保障
宪法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块:
一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
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
宪法是现实国家权力的根本规范
宪法体系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对国家权力进行控制,以保证国家权力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分别施行了四部宪法,1954年、1975年、1978年、1982年宪法
1954年9月20日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确认了公民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等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机构是根据人民的授权建立的
法律的作用是指法律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
法律的规范作用:
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这一角度出发来解释法律的作用
法律的社会作用:
法律的本质和目的之一——维护经济基础和发展生产力服务
法律通过调整人们行为这种规范作用(作为手段)来实现维护经济基础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作用(作为目的)
法律规范作用的五个作用:
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也就是法律有引导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约束非法行为的规范作用
评价作用:也就是法律有评价行为法律意义的作用
教育作用:也就是规范的对象是违法者和一般社会成员
预测作用:也就是通过对某种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和对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的预测
强制作用:也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制裁、惩罚违法犯罪行为
法律的社会作用有两个方面:
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是法律的社会作用的核心
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社会公共事务是指与阶级统治相对称的活动,最终目的还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法律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
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是以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的。
我们所说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
我国法律的本质特征概括为两点:
首先,从体现的意志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其次,从实质内容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宪法序言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宪法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法是权威的、明辨是非、惩治邪恶、公平和正义的裁决形式。公平正义是法的价值目标。
律是具有普遍性的、人人都要遵守的规范
法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法律是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
法律只调节人们的行为。法律主要是由规范构成的
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三、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四、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范的核心内容
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个人品德的养成上。
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个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变现为:
对社会道德的推动作用、对个人素质的提升作用,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个人品德是决定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
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
加强道德修养的路径与方法:
其一,学思并重的方法
其二,省察克治的方法
其三,慎独自律的方法
其四,积善成德的方法
其五,知行统一的方法
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化为四种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在“功利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占有”为目的。
在“道德境界”中,人的行为都是以“贡献”为目的。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品德操守等产生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家教是实现家庭美德与家风互动的中介环节
婚姻法是调整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发生和终止,以及基于这些关系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的婚姻法属于广义的婚姻法。
婚姻法是广泛适应于每个公民的普通法
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原则;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的原则;计划生育原则
结婚的法定条件分为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必备条件:
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必须达到法定婚龄;
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禁止条件:
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
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的人结婚
无效婚姻所包含的四种情形:
重婚的;
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婚前患有医学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未达到法定婚龄的;
可撤销婚姻包括:因受胁迫而结婚的,但必须在一年以内提出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
130多种关键材料20%在我国是空白,52%依赖进口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下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
爱情的行为表现与心理变化有哪些呢?
爱情最重要的表现是一个人对爱人无所不尽其心。
心理:
首先是理想化,热恋中的两人会忽略对方的缺点而夸大对方的优点
其次是忍受痛苦
第三是幻想
爱情也会使一个人高度敏感,特别是对对方的行为产生情绪化反应
爱情具有两种属性:
自然属性(主要满足生理需要 性爱)和社会属性(精神需要 情爱)
性爱把爱情与人世间的其他感情明显区别开来;理想赋予爱情深刻的社会内涵,是爱情生长的内在依据;责任是爱情的核心因素,是对性爱和理想的升华
自愿的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本质的体现
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业是人生安身立命的基础
大学生看待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动力论,利多弊少
二是阻力论,弊多利少
三是均衡论,利弊均衡
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是恋爱与学业、集体、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二是恋爱与失恋的关系
三是恋爱与网恋的关系
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提,家庭又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
职业的内涵与意义
内涵:
1、“职业”具有经济性,即从中取得收入
2、具有技术性,即可发挥才能和专长
3、具有社会性,即承担生产任务,履行公民义务。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或者是唯一正确途径
职业生活是人类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而且也是促进社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
职业道德的内容: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正确的择业与创业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对于大学生顺利走进职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业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业绩的实践过程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网络公共秩序而需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
一、网络道德的特点
网络道德是人与人、人与人群关系的行为法则
特殊性、自主性、自觉性、自律性、开放性、多元性
二、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首先,要正确使用网络
其次,健康进行网络交往是网络生活中社会公德自律的重要内容
再者,避免沉迷网络也是社会公德自律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要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道德和法律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基本手段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征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社会公德具有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的特点
社会公德处于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是对参与公共生活的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要求。是社会公共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最为基本的条件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
文明礼貌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社会公德是一个实践问题
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与婚姻家庭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也是个人品格形成的重要领域。
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封闭性和隐秘性的特点
公共生活具有社会性、公共性以及与他人和社会整体的关联性
二、公共秩序
秩序是有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来制约和保障的
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要求就越高。
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安定有序,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对更高品质生活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国家现代化和文明发展程度,直观的体现就是公共生活的有序状态
人们在公共生活特有的秩序意识和文明程度,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表现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康发展的要求
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又都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家社会的兴衰与个人利益得失息息相关
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辅相成的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集体利益之所以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归根到底,既是为了维护国家、社会的共同利益,最终也是为了维护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集体主义为培养个人的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提供了道义保障
三、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1、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参加志愿活动和学雷锋活动
3、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4、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5、自觉学习道德模范
协调推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全面从严治党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继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既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应有之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激励大学生锤炼优良道德品质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革命道德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形成的优良道德。
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五四运动前后,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蓬勃发展的伟大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长期发展,逐渐形成并不断发扬光大。
革命战争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革命传统特别是革命道德传统,是克服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的重要精神支柱,是战胜千难万险的重要力量源泉。
二、中国革命道德的重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三、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
中国革命道德内容丰富、历久弥新,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大学生应当自觉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努力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优秀文化的主体。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实践充分说明,现代化的模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不能脱离自身的民族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如此。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根,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之根,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6.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三、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问题上,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全盘复古论两种错误观点